Construction of auto-flowing slurry dam in the gully (LIU Baoyuan (Beijing, China))

Auto-Flowing Slurry Dam (中国)

Falling Water Dam

描述

Auto-flowing slurry dams is filled with dense slurry by water flow from upland to maintain eroded soil particles and runoff.

Falling water filled dams distribute widel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y are used to store water and wrap sediment which result from soil and water loss.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addition to the conditions of deep gully and steep slope, earth above the top of the dams can be used to build dams. First, soil is loosed with squirt guns, exploded or manually dug. Then, water is pumped up to the loose earth so as to rush the soil down along transporting ditch, turning the soil into dense mud to dam level surrounded by tamped banks. Under the press of gravity, the mud dehydrates, consolidates and becomes uniformly dense body of the dams. Compared with dams in other areas, the water power filled dam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ch denser mud, uniform particles and body texture, smaller transect of dams body, and wide applicability to soil materials such as sand soil, loess soil and weathering residue. The types of dams have widely applied to build moderate and small reservoirs and silt arrester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duction of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地点

地点: Shanxi, Shaanxi, etc., 中国

分析的技术场所数量:

选定地点的地理参考
  • 110.389, 36.828

技术传播: 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区域 (13062.0 km²)

在永久保护区?:

实施日期: 50多年前(传统)

介绍类型
Picture of auto-flowing slurry dam in the Loess Plateau (LIU Baoyuan (Beijing China))

技术分类

主要目的
  • 改良生产
  • 减少、预防、恢复土地退化
  • 保护生态系统
  • 结合其他技术保护流域/下游区域
  • 保持/提高生物多样性
  • 降低灾害风险
  • 适应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及其影响
  • 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创造有益的经济影响
  • 创造有益的社会影响
土地利用

  • 农田
    • 一年一作
    每年的生长季节数: 1
  • 水道、水体、湿地 - 池塘、大坝
    主要产品/服务: Auto-Flowing Slurry Dam
供水
  • 雨养
  • 混合雨水灌溉
  • 充分灌溉

土地退化相关的目的
  • 防止土地退化
  • 减少土地退化
  • 修复/恢复严重退化的土地
  • 适应土地退化
  • 不适用
解决的退化问题
  • 土壤水蚀 - Wt:表土流失/地表侵蚀 , Wg:冲沟侵蚀/沟蚀
  • 土壤风蚀 - Et:表土流失
  • 化学性土壤退化 - Cn:肥力下降和有机质含量下降(非侵蚀所致)
  • 水质恶化 - Ha:干旱化
SLM组
  • 灌溉管理(包括供水、排水)
SLM措施
  • 结构措施 - S5:大坝、集水斗、水池

技术图纸

技术规范

技术建立与维护:活动、投入和费用

投入和成本的计算
  • 计算的成本为:
  • 成本计算使用的货币:美元
  • 汇率(换算为美元):1 美元 = 不适用
  • 雇用劳工的每日平均工资成本:3.00
影响成本的最重要因素
Since the dam construction uses local material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 are labor and equipment
技术建立活动
  1. preparing earth (时间/频率: n/a)
  2. pumping water (时间/频率: n/a)
  3. preparing base of the dam and its perimetric banks (时间/频率: n/a)
  4. Flushing the prepared earth with water inside the banks of the dam (时间/频率: 0.1~1)
  5. After dehyd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earth, repeat 3 and 4. (时间/频率: n/a)
技术维护活动
  1. Keeping the top of the dam level and free of crevice, water or rubbish (时间/频率: timely)
  2. Keeping the top of the dam level and free of crevice, water or rubbish (时间/频率: None)
  3. Keeping the slope of the dam compact and free of rill or weed. (时间/频率: timely)
  4. Keeping the slope of the dam compact and free of rill or weed. (时间/频率: None)
  5. Keeping the observation equipment work in order. (时间/频率: timely)
  6. Keeping the observation equipment work in order. (时间/频率: None)
  7. Preventing the base the dam from destroying by white ants and other animals. (时间/频率: April to October/once a year)

自然环境

年平均降雨量
  • < 250毫米
  • 251-500毫米
  • 501-750毫米
  • 751-1,000毫米
  • 1,001-1,500毫米
  • 1,501-2,000毫米
  • 2,001-3,000毫米
  • 3,001-4,000毫米
  • > 4,000毫米
农业气候带
  • 潮湿的
  • 半湿润
  • 半干旱
  • 干旱
关于气候的规范
不适用
斜坡
  • 水平(0-2%)
  • 缓降(3-5%)
  • 平缓(6-10%)
  • 滚坡(11-15%)
  • 崎岖(16-30%)
  • 陡峭(31-60%)
  • 非常陡峭(>60%)
地形
  • 高原/平原
  • 山脊
  • 山坡
  • 山地斜坡
  • 麓坡
  • 谷底
海拔
  • 0-100 m a.s.l.
  • 101-500 m a.s.l.
  • 501-1,000 m a.s.l.
  • 1,001-1,500 m a.s.l.
  • 1,501-2,000 m a.s.l.
  • 2,001-2,500 m a.s.l.
  • 2,501-3,000 m a.s.l.
  • 3,001-4,000 m a.s.l.
  • > 4,000 m a.s.l.
......应用的技术
  • 凸形情况
  • 凹陷情况
  • 不相关
土壤深度
  • 非常浅(0-20厘米)
  • 浅(21-50厘米)
  • 中等深度(51-80厘米)
  • 深(81-120厘米)
  • 非常深(> 120厘米)
土壤质地(表土)
  • 粗粒/轻(砂质)
  • 中粒(壤土、粉土)
  • 细粒/重质(粘土)
土壤质地(地表以下>20厘米)
  • 粗粒/轻(砂质)
  • 中粒(壤土、粉土)
  • 细粒/重质(粘土)
表土有机质含量
  • 高(>3%)
  • 中(1-3%)
  • 低(<1%)
地下水位
  • 表面上
  • < 5米
  • 5-50米
  • > 50米
地表水的可用性
  • 过量
  • 中等
  • 匮乏/没有
水质(未处理)
  • 良好饮用水
  • 不良饮用水(需要处理)
  • 仅供农业使用(灌溉)
  • 不可用
盐度是个问题吗?

洪水发生
物种多样性
  • 中等
栖息地多样性
  • 中等

应用该技术的土地使用者的特征

市场定位
  • 生计(自给)
  • 混合(生计/商业)
  • 商业/市场
非农收入
  • 低于全部收入的10%
  • 收入的10-50%
  • > 收入的50%
相对财富水平
  • 非常贫瘠
  • 贫瘠
  • 平均水平
  • 丰富
  • 非常丰富
机械化水平
  • 手工作业
  • 畜力牵引
  • 机械化/电动
定栖或游牧
  • 定栖的
  • 半游牧的
  • 游牧的
个人或集体
  • 个人/家庭
  • 团体/社区
  • 合作社
  • 员工(公司、政府)
性别
  • 女人
  • 男人
年龄
  • 儿童
  • 青年人
  • 中年人
  • 老年人
每户使用面积
  • < 0.5 公顷
  • 0.5-1 公顷
  • 1-2 公顷
  • 2-5公顷
  • 5-15公顷
  • 15-50公顷
  • 50-100公顷
  • 100-500公顷
  • 500-1,000公顷
  • 1,000-10,000公顷
  • > 10,000公顷
规模
  • 小规模的
  • 中等规模的
  • 大规模的
土地所有权
  • 公司
  • 社区/村庄
  • 团体
  • 个人,未命名
  • 个人,有命名
土地使用权
  • 自由进入(无组织)
  • 社区(有组织)
  • 租赁
  • 个人
用水权
  • 自由进入(无组织)
  • 社区(有组织)
  • 租赁
  • 个人
进入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通道

影响

社会经济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
生态影响
地表径流
增加
x
降低

SLM之前的数量: 43
SLM之后的数量: 35

土壤流失
增加
x
降低

SLM之前的数量: 80
SLM之后的数量: 21

场外影响

成本效益分析

与技术建立成本相比的效益
短期回报
非常消极
x
非常积极

长期回报
非常消极
x
非常积极

与技术维护成本相比的效益
短期回报
非常消极
x
非常积极

长期回报
非常消极
x
非常积极

气候变化

-

采用和适应

采用该技术的地区内土地使用者的百分比
  • 单例/实验
  • 1-10%
  • 11-50%
  • > 50%
在所有采用这种技术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在没有获得物质奖励的情况下采用了这种技术?
  • 0-10%
  • 11-50%
  • 51-90%
  • 91-100%
户数和/或覆盖面积
80'000 households (3 percent of the area)
最近是否对该技术进行了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
什么样的变化条件?
  • 气候变化/极端气候
  • 不断变化的市场
  • 劳动力可用性(例如,由于迁移)

结论和吸取的教训

长处: 土地使用者的观点
长处: 编制者或其他关键资源人员的观点
弱点/缺点/风险: 土地使用者的观点如何克服
弱点/缺点/风险: 编制者或其他关键资源人员的观点如何克服

参考文献

编制者
  • Yan ZHANG
Editors
审查者
  • David Streiff
  • Alexandra Gavilano
实施日期: Dec. 6, 2010
上次更新: March 14, 2019
资源人
WOCAT数据库中的完整描述
链接的SLM数据
文件编制者
机构 项目
主要参考文献
  • Special Plann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Xinzhou Region , Shanxi Province. 1986-1990.: Library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w to design the dry masonry dam in the Hanjiachuan watershed. Tianyuzhu, Wangzuliang. Beijing. Water conservation in Beijing. 2000.: Library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Alike 4.0 International